

去年9月,《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发布。
■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基本消除,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行业治理明显加强,人民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圆满完成。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省域内国家高速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一干八支”民用运输机场基本建成,普速铁路网、普通国省道网进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交通网基本形成,“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市市通高铁航空、县县通高速公路、景区联网通畅、省际多路通达。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太原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京津冀—成渝主轴、京藏走廊和二
——运输服务能力与品质效率大幅提升。一体化、便捷化客运出行加快发展,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展,基本形成“3223出行交通圈”,即省会到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省会到设区市2小时通达,设区市到县2小时通达,设区市30分钟通勤。现代物流产业初具规模,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进一步下降,基本形成“123快货物流圈”,即省内1日送达城市、2日送达农村,省外3日送达。
——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各种交通方式信息交换与互联共享取得突破,枢纽站点无线接入网络广泛覆盖,基本实现全省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铁路货运业务实现网上办理,汽车ETC安装使用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率和载运工具前装率显著提高。
——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和系统韧性水平明显增强。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和城市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到2035年,基本绘就交通强国山西篇章,进入全国交通强省行列。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国际性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建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运输服务一体高效、技术装备先进适用、安全智能绿色低碳,与国土空间开发、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际产业聚集、资源配置、空间拓展、经济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围绕牵引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更好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省发展战略推进,以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开放保护、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导向,战略性重塑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搭建高效辐射发展框架。
(一)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空间布局
构建“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民航等为补充,适度超前构建高效快捷联通周边省区,有效串联省内主要地市、经济中心、产业园区、旅游板块和人口聚集地,更好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
打造“一主三副多极”综合交通枢纽。整合和利用好各种资源,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统领,以提高产业聚集力和区域竞争力为导向,构建与“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镇化格局相契合的“一主三副多极”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图1 山西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空间布局
(二)完善省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构建高品质大运量快速交通网。推动“八纵八横”高铁通道山西段建设,扩大高速铁路覆盖范围,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放射型高铁网。全力推动高速公路出省口、断头路建设,继续推进省内重要连接线建设,推进重点高速公路路段扩容改造,研究推进部分高速路段客货分离和重载化建设,加快建成“四纵十五横多联”高速公路网。构建“一干八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探索规划货运机场的可行性,扩大民用航空网络。
强化灵活高
拓展广覆盖基础服务网。推进省内地方开发性铁路、支线铁路建设,强化与矿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有效衔接,增强对干线铁路网的支撑作用。研究推进景区之间以及进入景区的旅游铁路专线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以中小运量旅游功能为主的轨道交通。高质量推进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确保每年新改建2000公里。建设层次分明的航道体系,提升重要航道等级。以黄河航道为重点,开展航道整治提升工程。
高速铁路方面:建成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高速铁路,建设雄安新区至忻州、太原至绥德、长治至邯郸至聊城等高速铁路,加快推进运城至三门峡、韩城至河津至侯马至晋城高速铁路项目,深化石太第三高铁通道、大同至雄安新区、大同至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至朔州、忻州至榆林至鄂尔多斯、吕梁至运城至十堰、长治至临汾、太原至上海等高速铁路项目前期研究。
普速铁路方面:建成和顺至邢台铁路,建设孝柳铁路至瓦日铁路连接线、太中银铁路至孝柳铁路连接线、介休至安泽等普速铁路项目,推进太焦、邯长等省内繁忙路段扩能改造和复线建设,研究推进太原至和顺、运城至济源、阳涉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动阳大与雄忻、太焦、邯长、和邢等铁路互联互通,形成东纵铁路大动脉。
(三)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多层次交通网络
打造便捷化
建设
构建公交化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加快太原都市区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适当改造和新建相结合,推动开行市域(郊)列车,构建有效串联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的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系统,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交通圈。以都市圈客运公交化为引擎,加快完善都市圈城际高速路、市域快速路等干线交通建设,构建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都市圈便捷通勤网络。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城市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太原、大同、长治等重点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织密各中心城市及各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连接,消除交通瓶颈,构建快速路、主干路相互配合、一体衔接的城市快速交通网,形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和经济地理空间的有序引导。推动城市道路网结构优化,完善城市次干路、支路建设,形成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
提升县城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加强县城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和对外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交通与干线交通的衔接。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区停车场和公路客运站建设,推进公路客运站与市域主要铁路、航空客运枢纽间的便捷换乘衔接设施等建设。精准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加强城乡交通网络一体衔接。以提升农村地区与城镇化地区快速联通为重点,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道路网络规划、建设、布局统筹衔接。着重补齐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的衔接联通,加快消除断头路,逐步融入城镇交通整体路网体系。适时推进农村公路的市政化改造,对于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将其吸纳为城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培育衔接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衔接一体的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新建一批立体综合客运枢纽,改造提升一批既有枢纽,按照“站城一体”理念,实施枢纽与周边区域一体开发。优化客运枢纽衔接换乘,强化太原站、太原南站、武宿机场等对内对外快速交通联系,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引入工程。完善枢纽公共便民服务设施,推进机场、火车站等交通场站无障碍改造。推动公路客运站布局优化和转型发展。
打造集约高效的物流枢纽系统。推进太原、大同、临汾等城市物流枢纽建设,以国家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快构建以重要铁路和公路货运场站、机场、重点物流园区等为主体,衔接无缝、功能完善、组织高效的货运枢纽体系。完善铁路货运场站功能,打造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优化整合公路货场,建设现代公路港。增强物流枢纽供应链延伸服务能力,完善管理咨询、金融、保险、贸易等服务功能,推动传统交通物流枢纽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