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凌翔:打造智能运维体系,守好“城市动脉”

发布时间:2022-07-14分类:行业动态来源:新华网
【轨道交通网-RTAI 智慧城轨网-城市轨道交通门户网站讯】

地铁历来被称为“城市的大动脉”,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拥有超过7000辆列车、900余座变电站。面对上海地铁超大规模网络中巨量设施设备的维护压力,传统的维护手段已难满足。今日的上海地铁维护保障系统已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的、融合了地铁全专业的智能化运维系统——“上海地铁智能运维体系”。


作为这个运维体系的总设计师,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凌翔和他的团队正日夜守护这个“超级动脉”,构建了“现场维护综合化、深度维修专业化、大修改造系统化、资源统筹网络化”的运维模式。


张凌翔曾在2020上海智慧城市建设“领军先锋”评选中荣获决赛一等奖与“最具影响力奖”,还曾于去年9月被授予“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借助2021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开启的契机,张凌翔向新华网讲述了“上海地铁智能运维体系”创建始末,以及挑战与机遇。


新华网:“上海地铁智能运维体系”是在什么契机下创办的?


张凌翔:在为上海这座城市服务的过程中,地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最初的整个公交分担比例大概只占1%,到现在已经超过67%,地铁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绝对助力,对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后台保障作用。


社会对地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一些维护的方式,比如靠人工、靠经验、靠计划性地去维修,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城市的需要了。


特别是这些年,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让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驱动力,我们希望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提高运维的质量,提升我们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这是最初的、比较原始淳朴的想法。


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我们智能运维体系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环境。


我们整个智能运维建设是从2000年开始的。从2000年到2010年世博会,这是一个起步阶段。我们利用原有的故障自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发现故障。


渐渐的我们觉得,发现故障还不够,还需要对故障有一个预判。同时,我们是公共服务类企业,我们希望通过最经济的运维方式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世博会之后,我们跟世界交流越来越广泛,行业发展也越来越快。我们的“上海地铁智能运维体系”在10年到17年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我们逐步在各个专业系统建立了智能运维的平台,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做出初步的数据分析和筛选。


2018年开始,我们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得益于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支持。2020年,他们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在纲要的指导下,我们集各方面的智慧建立了平台体系。原来,我们是等故障发生再去修复,或者我们凭经验来进行计划性的维修,在新的平台上,变成了基于智能运营技术手段的全寿命周期的维护模式。这其实一直是我们设备管理行业从业者梦寐以求的事。我们从原来的故障修理、计划修理,逐步向预测性维修转变,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9月16日,在质量(杭州)大会上,我们申通集团获得质量奖的提名奖。


新华网:去年你获得了“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在抗击疫情中,你和你的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张凌翔:抗疫工作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疫情是突如其来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在上海启动防疫工作的前一天,我们有一个停工的项目,这个项目有不少的作业人员是来自于外地的,甚至是在武汉封城之前来上海的。我们马上采取行动,就是把这些人员单独隔离。


那个春节我是每一天都到办公室来上班的,当我在延安路高桥上开车时,我发现周围只有我一辆车,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我知道我们工作具有特殊性,尽管是大部分人员是要留在家里,但还有一些像我们一样的维护城市基本运行的人需要出行上班。哪怕只有一个乘客,我们都要保证地铁运行的安全。


其实,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这次的防控要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边依据2003年SARS积累的经验连夜研究,一边去征询防疫部门的意见做出了方案。


到现在,我们已经形成常态化防疫工作。比如各站点配自动测温仪器、设临时隔离区、所有员工全部接种疫苗等。同时,我们每天最少对列车进行两次消毒,根据市疫情的情况,还会增加消毒的频次。我们也会根据是疫情防控等级,采取乘客分流等措施,以保证安全距离。


另外,我们不断研判疫情变化。疫情的反复给了我们警示:时间一长,就会有人产生错觉,认为疫情离我们比较远,防疫工作就可能被松懈,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研判形势,加强检查,督促大家把措施落实到位。


我们也在不断优化各种预案,比如说万一发现有密接或甚至有确诊病例,这些区域怎么封闭,怎么排查到接触者信息……这些情况一旦发生,我们会立即通过智能化手段获取时间、轨迹,并采取进一步措施。


新华网:您是去年“领军先锋”的第一名,同时你还获得了“最具影响力奖”,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


张凌翔:优势谈不上,我觉得主要还是沾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光。地铁行业给了我很大的平台来展示我们的工作。第二,我这次参加评选其实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撑,不管是技术、管理,甚至后勤保障,在这次我们参赛的过程当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第三,我要感谢赛事主办方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市经信委,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展示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分享:

相关文章

未标题-1-01.png

RTAI 智慧城轨网  © 2021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苏ICP备20210343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