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28日,宁波地铁5号线一期正式通车运营,宣告了宁波将迈入5线并行的网络化、数字化运行新时代,对于激活工作、商业、教育、居住、文化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更高效的城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5号线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契合国家“双碳战略”、拥抱新技术,是数智化轨交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国内轨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先行示范效应。
节能降碳:布局超高效智能环控机房建设
刷新了国内轨交行业制冷机房EERc建设指标
5号线一期以兴庄路站、盎孟港站及三官堂站为高效环控机房项目试点站,项目指标为:制冷系统能效比(EERc)超过6.5,刷新了国内轨交行业制冷机房EERc建设指标。运行后,相比未采取节能措施的站点,通风空调全系统预期节能率超40%,其中制冷机房系统预期节能率超50%。以20个站点线路推广计算,全年可节省用电1200万kW.h,折合每年减少标煤47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520吨,具有广泛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高能效设备组合+智慧节能控制策略
此次高效机房项目通风空调采用全变频控制策略,选用了包括变频磁悬浮冷水机组、大小系统空调EC变频风机、冷却塔永磁同步电机等高能效设备。此外,循环水泵、空调回排风机全部采用变频控制策略,结合智能化综合节能控制技术,最大限度节约能耗的同时,可为轨交空调系统各模块变频节能对比分析积累数据和经验,指导后期线路的建设和应用,目前示范站制冷系统综合能效已达到6.7以上。
在运营方面,通过搭建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基于能耗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优化节能策略,实现智慧节能,推动绿色轨交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首条全自动运行的地铁线路
5号线采用目前全球自动化水平最高的G0A4运行模式可自动联动列车、车站和控制中心,实现自动唤醒、自动出库、正线运行、终点站清客、自动折返、自动回库、自动洗车、自动休眠等功能,同时还具备站台门/车门对位隔离、车辆故障远程复位、乘客紧急对讲、站台门和车门间隙检测报警、区间水位监测报警等应急功能。全自动运行不仅节省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而且具有更高的列车安全性。
接入“大脑”,赋能智慧城轨建设
宁波轨道交通全面推进智慧城轨布局,统筹制定的《宁波轨道交通智慧城轨顶层设计规划》通过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的评审,并在5号线进行应用和落实。通过智能列车运行系统、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等8大体系推进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业务的深度融合。
位于5号线一期三官堂站的“智慧车站”管控系统,就是宁波地铁智能运输组织的其中一个应用。通过一块高清数字显示屏,可以清晰的看到车站内的温湿度、各类设备运行状况。另外,“智慧车站”管控系统通过对车站数据全过程的感知、采集、处理、融合,具备自主学习、演进的逻辑能力,实现车站自主运行。
保障轨交信息安全
2021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百个“2020年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宁波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及应用落地》入选,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唯一入选案例。该项目形成一整套用于规范轨道交通信息系统安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阶段工作的信息安全建设规划标准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适用于轨道交通行业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并在宁波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建设过程中成功落地,实现了新线生产工控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有力保障了生产系统安全运行和乘客个人数据安全。
超高效机房、自动运行、智慧管控、信息安全建设的实践落地,让我们看到了新技术与轨交融合的魅力,也彰显了宁波轨交创新运用新技术、加速数智化绿色轨交建设的能力和决心。
期待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变得更加智慧、绿色、便捷,为人们高品质出行、城市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